端午的風俗 - 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來源:飄香吧 1.6W

大家在前兩天過了端午節嗎?現在的人喜歡在小長假去旅行,趁一個小長假去遠處走走。我就是回老家,陪奶奶過端午,端午的風俗我們不能遺忘,要代代相傳,不可以流傳哦!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哪些風俗呢?今天大家跟着小編去看一下吧端午的風俗。

端午的風俗,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端午的風俗,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端午的風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糉子、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浴蘭)、放紙鳶、盪鞦韆等等。除了這些常見的習俗以外,不同的地域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比如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採藥製茶、立蛋、比武、擊球、躲端午、佩豆娘、貼五毒圖、遊旱龍、劃喜船、打午時水、浸龍舟水、九獅拜象、放紙龍、點艾條、薰蒼朮、搶青、馬拉溜、掛鐘馗像、品花宴等等;不同地域的特色節慶食品還有諸如吃五黃、艾草糕、艾餈、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飲菖蒲酒與雄黃酒、喝午時茶等等習俗。

一、扒龍船

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扒龍船(舟)歷史悠久,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認爲文中記載的"飛龍"即是龍舟。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後,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訓練到五月初五參加比賽。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在粵閩地區,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糉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則是"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中國自古以來有以船送瘟神的習俗,扒龍船的目的意義全國各地都大同小異,廣東扒龍船有敬龍神與驅邪送瘟的意義。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划船儀式流傳。

二、掛艾草與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爲"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爲"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鍼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爲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爲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端午浴端午日洗浴(浴蘭)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爲"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據說可治面板病、去邪氣。

端午的風俗,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2張

三、佩香囊佩香囊

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係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鬆、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爲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栓五色絲線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爲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漢代信仰陰陽五行之說,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具有神祕的驅邪迎吉作用。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以動物爲標誌,東方爲青龍,南方爲朱雀,西方爲白虎,北方爲玄武(龜蛇),中央爲黃龍,均爲靈物。實際上,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徵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 。浸龍舟水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嶺南一帶的傳統習俗,因爲龍舟寓意吉祥,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爲是"大吉水",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 。端午節期間下的雨水亦稱爲下龍舟水,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着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爲"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淨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

四、端午食糉

端午節食糉子,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做"角黍"、"糉籺"、"筒糉",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古糉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爲端午節慶食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

五、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於江南等地。農曆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節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爲中醫理論認爲,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的風俗,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第3張

大家有些沒有聽過端午的風俗吧!只知道包糉子和划龍舟吧。所以現在的人趁節假日去旅行,這樣的節日的風俗會被遺忘的。我端午那天和奶奶包糉子,在我們老家那邊,端午是包鹼水糉的,但是奶奶知道我不愛吃,她就包有餡的糉子,還和奶奶一起去看龍舟比賽。端午就這樣過去了,所以現在大家知道端午ide1風俗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