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包肉是什麼 - 它有哪些發展史?

來源:飄香吧 1.09W

相信大家對於鍋包肉這種食物十分的瞭解,鍋包肉其實是東北地區的一道有名的菜色,也正是因爲這一道菜吸引一衆遊客前來東北地區旅遊,可以說如果來東北地區旅遊不品嚐一下鍋包肉的話,那麼就是白來一趟了。鍋包肉是什麼,它有哪些發展史?

鍋包肉是什麼,它有哪些發展史?

鍋包肉是什麼,它有哪些發展史?

鍋包肉是爲適應外賓口味,把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餚。通常將豬裏脊肉切片醃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勾芡即成。主料:裏脊肉、青甜椒、紅甜椒、洋蔥、麪粉、油輔料:生薑、大蒜、鹽、生抽、糖、五香粉、料酒、醋、番茄醬

據道臺菜的第四代名廚鄭樹國介紹,鄭家是旗人,鄭興文的父親鄭明泉家住遼寧,在北京做茶葉生意,由於應酬和交際,經常品嚐到各種美食,口味很刁,被朋友戲稱爲“美食家”。鄭興文6歲隨父來到北京,漸漸對廚藝產生了興趣,14歲時已對美食和烹調極爲偏愛。

鄭明泉認爲“君子遠庖廚”,擔心兒子下廚給旗人丟臉。然而鄭興文立志堅定,鄭明泉只好滿足他的想法,託人把鄭興文送到恭親王府,學習廚藝。這讓鄭興文開了眼界,也長了見識。24歲的時候,鄭興文滿藝出師,家人不讓他出去上竈,他就在北京東華門大街開了個“真味居”飯館,給自己當老闆。“真味居”客源不錯,鄭興文身上的“八旗作風”顯現出來,只顧菜品的優劣,卻不顧及成本開銷,結果生意越紅火越虧本,幹了3年多,只好關門。

1907年,鄭興文經本家——黑龍江中外交涉局總辦鄭國華的舉薦,帶着14個廚子,舉家來到哈爾濱,進入當時的濱江關道衙門,當上官廚,專門給首任道臺杜學瀛料理膳食。作爲當時北方重鎮的府衙,道臺府裏經常會宴請國外的賓客,尤其是俄羅斯客人。由於外國人喜歡吃甜酸口味,北方的鹹濃口味令外賓們很不適應。道臺杜學瀛就命府內廚師變換菜餚口味。鄭興文就把原來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爲鍋包肉的起源地。鄭興文稱它爲“鍋爆肉”,可能是洋人在點菜的時候發音有問題,時間一長,衍化成今天的“鍋包肉”了。這道菜讓俄羅斯客人非常喜歡,每次來吃飯都要點這道菜。不僅如此,鄭興文在道臺府事廚獨創出許佳餚美味,如“豬頭燜子”(後改爲“豬頭糕”,民間依舊稱“豬頭燜子”)、“薰滷鴨”及湯鮮肉嫩的“清燉獅子頭”等。1911年在奉天(今瀋陽)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鄭興文以高超的廚藝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高度讚譽,獲得大會頒發的榮譽牌匾《濱江膳祖》。

鍋包肉是什麼,它有哪些發展史?以上關於鍋包肉的基本知識以及它的發展歷史小編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了,大家可以選擇到當地品嚐正宗的鍋包肉,如果只是爲了品嚐鍋包肉的口感也可以選擇自己在家裏製作,主料以及配料小編也有提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