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愛 - 一碗用棍子打出來的面

來源:飄香吧 1.3W

當次塢打面逐漸在人們生活中流行的時候,似乎才花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在這幾年的不斷成長裏,它依次打敗了的蘭州拉麪、山西刀削麪、上海陽春麪等著名麪食,成爲了麪食市場上不容置疑的頭牌。如今更是帶動了大批粉絲在紹興、蕭山、杭州城等地掀起了一股次塢打面的浪潮,無數美食愛好者聞風而至,無一不是爲了品嚐這獨特地道的美食。

朱元璋最愛 一碗用棍子打出來的面


其實,這很正常,因爲這是一種飲食文化的迴歸。當我們的味蕾被各種調味料、添加劑刺激得越來越重口味、越來越麻木的時候,來一碗清新的獨具鄉土氣息的次塢手工打面,那是追尋一種萬般享受。

追尋,來自童年的記憶。

在諸暨,愛吃次塢打面的人羣,一般都是70年代、60年代生的人居多。出生在物質匱乏年代的他們,記憶裏一定有手工面的一席之地。那是春夏之交,新麥曬乾,磨成粉後,家中的大人一定會在某頓晚餐時分,擀一份麪皮,做手工面。澆頭大抵不見葷腥,而是新鮮的馬鈴薯、自制的九頭芥鹹菜。

然後接下來的季節會運用時鮮的菜蔬來燒面:南瓜、五月豆、青菜……至高的享受就是冬筍雪菜或榨菜豆腐乾。那味道,至今想來,依舊難忘。而且,那時吃麪不是一碗一碗的煮,而是一大鍋。面好了,一家人圍在一起,各種的吞嚥姿態,無窮的親熱滋味,也不是現在小家庭能感受的了。

當然,彼面不全是此面。次塢打面,既然名字裏有“打”字作伴,自然非同尋常。

別的地方做麪條全靠人和麪和出來,次塢打面卻是用一根棍子打出來。做打面工序不復雜,但是個力氣活。

先是把麪粉加水和一下,適當放上鹼,就開始打,勁打勁打。在實踐中,次塢人發現打不如壓,就在和麪的案板一頭釘上一個鐵環,把打面的棍子一頭套入鐵環,利用槓桿原理往下按壓麪糰,這樣要省力許多。麪糰經過打或壓,變得有些發硬了就可以把它攤薄,然後用刀切出麪條,經過這樣做出來的麪條,韌勁十足。

燒煮打面往往是兩隻鍋同時開火,火是旺火。一隻鍋裏,燒水;一隻鍋裏,炒澆頭。麪條要放到開水鍋裏焯一下,去鹼,焯的時間不能長,長了要糊;也不能太短,否則鹼性沒有去盡,麪條會發硬。

一般是等麪條在開水鍋裏浮起即可撈出,倒入炒澆頭的鍋裏同煮,待澆頭的湯水進入了麪條,立即起鍋。

可能也正是因爲這份獨特的匠心,次塢打面贏得了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稱讚。坊間傳言,“次塢打面”的名字是朱元璋聖旨敕封的。

次塢打面落戶次塢,在南宋時期。南宋小皇朝遷都杭州後,有一個宮廷麪點師因闖禍從宮中逃走,流落到次塢一帶鄉間後,打面——一種由北方面粉特製的麪條,就在次塢民間流傳開來。不過,受經濟條件所限,當時這隻能是有產階級的享受。

600多年前的一個晌午,朱元璋改變了它的命運。朱元璋此行,是爲阻擊杭州的張士誠餘部的。朱的軍隊駐紮在次塢,當時勝券在握的他和將軍徐達等商議戰事後,心情不錯,於是提議出去走走。

途中,邂逅了一家麪店,朱元璋頓來興致,讓店家做幾碗面來嚐嚐。待面上席,胃口奇大的朱元璋連吃兩碗,讚不絕口,稱打面真是“百吃不厭”,等大捷之日,還要再來。

從此以後,次塢打面的名氣也就漸漸地顯露出來,不論是城裏的達官貴人,還是平常的普通人家,紛紛涌向這家麪店,皆爲的是品嚐那能讓朱元璋都讚歎不已的麪條。當朱元璋在南京城裏上位做了面夫人的皇帝以後,還特地將這家麪店的廚師招進宮裏來,任命他爲御用的廚師,爲的就是能夠每天都吃到次塢打面,可想而知朱元璋對次塢打面的喜愛到了何種地步,而那次塢打面也就從此成爲了諸暨的地方名小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