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吃年糕的習俗 -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來源:飄香吧 1.46W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避免不了是與美食相伴的,在過春節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準備包餃子、年糕和一桌子豐盛的菜餚來迎接春節的到來,因爲地域的不同,所以人們在春節的時候準備的菜餚也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是餃子和年糕,因此,春節吃餃子和年糕成爲了一種習俗。

瞭解吃年糕的習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吃年糕的習俗

一、過年吃年糕寓意年年高

過年要準備年糕,是表示喜慶。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儲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對米糕就有“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 《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爲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瞭解吃年糕的習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第2張

二、年糕的故事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是過年必備的節日食品,據說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

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吳國爲防敵國進襲,修築了一道堅固的城牆。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羣臣縱情酒樂,認爲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爲高牆可保吳國太平。城牆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裏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

隨從以爲伍子胥酒喝多了,並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這些糯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 

旁看着春晚的直播,和家人相互拜年,小孩子給長輩拜完年以後收紅包,到凌晨時放鞭炮,這一我們吃餃子,年糕,切是那麼的美好,因此吃年糕的習俗我們應該一直的遵守下去,不讓它們隨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在這個節日裏,和家人圍坐在電視機着時間的流失而消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