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

來源:飄香吧 2.25W

紅豆是我們大家平時都非常喜歡吃的一種食物,它的口味是非常的好吃,再加上它的營養價值也是非常的高,比如,它對我們人體氣血方面有着非常不錯的補充作用,平時女性多吃一些也可以暖宮,那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

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

一、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

赤小豆釋名紅小豆,葉名藿氣味主治水氣腫脹。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一起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慢慢飲汁令盡,腫立消。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極爛,取汁五升,乘熱浸泡腳和膝。若腫已到腹部,只須吃小豆即可。痢疾。用小豆一合、熔蠟三兩,一次服下,有效。腸痔下血。用小豆三升、苦酒五升,煮熟曬乾,再浸至酒盡乃止,然後研豆爲末。每服一錢,酒送下。一天服三次。牙齒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加阿青少許。一方加花鹹少許。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飲之。前疽初作。用赤小豆末調水敷塗。肋頰熱腫。用赤小豆和蜜敷塗,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更好。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調雞蛋白,隨時敷塗。小便頻數。用小豆葉一斤,在豉汁中煮成湯吃下。

二、紅小豆的功效

祖國醫學認爲,紅小豆性甘平,具有除熱毒、消脹滿、利尿、通乳、補血之功效,主治心腎臟器水腫、腮腺炎、痛腫膿血、乳汁不通等症,尤以婦科中配藥方使用最多。外敷治扭傷、血腫及熱毒癰腫等病症。[4]據考,紅小豆入藥最早載於《本草經》,說紅小豆可以“下水腫,排癰腫膿血”。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運用紅小豆與其他藥物配伍創制了“瓜蒂散”、“麻黃連翹紅小豆湯”、“紅小豆當歸散”等方劑。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它的應用範圍。

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 第2張

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把紅小豆稱爲“心之谷”,《本草綱目》說,紅小豆“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煮食,並能利水消腫”。並說:“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嘔,而治下痢腸澼,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藥性本草》記載:“治熱毒,散惡血,除煩滿,通氣,健脾胃,令人美食。搗末同雞子白,塗一切熱毒癰腫。煮汁,洗小兒黃爛瘡,不過三度。”歷代醫藥學家的臨牀經驗也說明:紅小豆具有消熱毒、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等功能,可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煩熱口渴、酒病諸症。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紅小豆含有皁草甙物質成分,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腫作用,能解酒、解毒,對於腎臟病和心臟病,均有一定療效。

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 第3張

以上內容就是對赤小豆和紅小豆區別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紅豆沙是非常好熬的,我們經常做法的朋友肯定就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在煮紅豆之前,是需要將這種豆子在水裏泡幾個小時的,這樣會讓它熟的更快,煮的更爛,紅豆沙的做法也是這個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