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糉子寓意 - 你知道嗎

來源:飄香吧 4.61K

端午節吃糉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有時候不僅僅會吃糉子,有些地方還會賽龍舟之類的,大家會以很熱烈的方式去慶祝這個節日,還會紀念屈原,那麼屈原是何許人也呢,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吃糉子的寓意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吃糉子寓意,你知道嗎

一、端午節吃糉子寓意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糉子做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而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但是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由此可見,歷史悠久的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續齊諧記》說法,因爲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糉子這種食物,用糉葉包裝,是因爲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吃糉子寓意,你知道嗎 第2張

屈原是戰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於是有了端午節,有了龍舟競渡,有了吃糉子。另有一個鮮爲人知的版本,是說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敵在江中追趕他的小船,將他殺害後,裝在麻袋中深入江底。爲了掩飾罪行,僞作了“懷沙”一篇遺文,傳言屈原是自殺。但老百姓心中有數,於是也有了端午節,划船是暗示小人們追殺屈原,包糉子,是暗喻小人將屈原捆綁並投入水中。

二、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吃糉子寓意,你知道嗎 第3張

看了這麼多大家應該對端午節以及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有了一定的瞭解了吧,端午節是我們國家悠久傳統的節日,也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圍在一起拿着糉葉包着好吃的糯米糉子,團團圓圓開開心心的,好吃又有意義的糉子,喜歡嗎?吃糉子寓意大家瞭解了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