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吃臘八粥可不行 - 你還需要知道臘八節的由來

來源:飄香吧 5.03K

臘八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人們往往在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祭祀先祖,祈禱神靈,保佑明年的平安順遂,豐收吉祥。在這一天,人們聚集起來,喝着臘八,迎接春節的到來。然而,許多朋友對於這樣的傳統節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臘八節的由來究竟是什麼。

只會吃臘八粥可不行,你還需要知道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節的由來,俗稱“臘八” ,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即是吃臘八粥)的習俗。相傳十二月初八這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爲“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爲“臘日”,本爲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爲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祭的對象,則是祖先以及五位家神。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

自上古時代起,有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爲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爲“臘祭”。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竈、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爲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爲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爲“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爲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纔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爲“臘八節”。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爲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古印度人爲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爲了紀念佛祖在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爲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據此,漢地的佛教寺院每年臘月初八都要予以紀念。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爲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鉢,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爲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信衆需要。有些信衆專門奔“粥”而來,認爲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而誕生了“臘八節”。

看了這麼多關於臘八節的由來的故事,想必大家心裏對於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多了一份理解。或許在今年冬季來臨之際,臘八節再度降臨的時候,當我們喝着暖暖的臘八粥,心中必然對於悠久的歷史傳承和生命的代際更迭多了一份敬畏,讓我們更好的傳承文化,心懷感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