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大講堂——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

來源:飄香吧 1.28W

端午節是我們中午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每逢這個時節到來之際,吃糉子就成了節日裏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的環節。那麼吃了這麼久的糉子,不知道大家對於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是否有了解呢?如果大家還不清楚的話,小編就爲大家科普一下吧。

美食大講堂——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

每到端午節,我們都會早早的準備好糉子,端午節吃糉子也慢慢的稱爲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那麼,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吧!

一、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糉子的習慣,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都是爲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爲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糉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史料中關於糉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糉子包成牛角狀,稱爲“角黍”。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二、端午節吃糉子的含義

1、紀念屈原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美食大講堂——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 第2張

老百姓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2、“糉”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3、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且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美食大講堂——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 第3張

看完以上的講解,現在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起源和含義了吧。我國的傳統文化十分豐富,每到特定的節日老百姓們也都會吃一些傳統、有特色的美食來表示紀念。今天我們對端午節吃糉子有了全面的瞭解,如果朋友們知道更多美食的傳統文化,歡迎一起分享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