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來歷與習俗

來源:飄香吧 9.52K

立夏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的五月初,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立夏的到來意味着天氣開始炎熱,將會出現頻繁的雷雨。在古代,節氣是爲了指導農作而制定的,立夏意味着農作物生長進入了旺季。那麼,立夏的來歷與習俗是怎麼樣的呢?

立夏的來歷與習俗

立夏的來歷與習俗

一、立夏的來歷

每年四月初一前後(公曆5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爲農曆的立夏節氣,立夏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鬥指東南,維爲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二、立夏的習俗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裏“立夏日啓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爲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爲餞春。崔駰在賦裏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2、嘗新活動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爲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爲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說,九葷爲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爲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立夏的來歷與習俗 第2張

3、鬥蛋遊戲

那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爲頭,圓者爲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爲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爲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爲蛋形如心,人們認爲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爲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爲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4、立夏“稱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的來歷與習俗 第3張

立夏的來歷與習俗我們在上文中已詳細介紹。立夏前後氣溫會明顯升高,提醒人們在衣着住行上該調整了。隨着炎暑的到來,人們在飲食上要注意消暑,多吃清淡降火的食物,少吃容易引起上火的油炸食品等,要多喝水,預防夏季流感病毒。

熱門標籤